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2022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年會
疫•獨•共•盼|非常日常的生命方法與實踐
疫•獨•共•盼|非常日常的生命方法與實踐
年會特別活動預告:「心理劇」與「催眠治療」工作坊
會議時間:2022 年 11 月 12-13日(星期六、日)會議地點:國立臺北大學臺北校區(近捷運中山國中、南京復興、行天宮等站)主辦單位: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合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會議時間:2022 年 11 月 12-13日(星期六、日)
疫情前後的世界,從來充滿生與老、病與死、福與樂、苦與盼的日常與非常時刻,無論是孤獨承受或全體共渡,我們的生命之旅終將殊途同歸,但生命的方法與實踐卻仍各具樣態。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2022年會主題「疫•獨•共•盼|非常日常的生命方法與實踐」具有兩個層面的意涵:一是,疫情下的我們所面臨的非尋常日常,另一則是,無論何時何地,疫病跟前的生老病死苦樂福盼,看似非常,實則是個人與社會生活中的日常。經歷了兩年的疫情洗禮,在依然是現在進行式的後疫情時代,學會以此年會主題徵稿。邀請有志於投入生命對話、合作與實踐的朋友參與,一起體認、深思並探索當代醫療衛生和生命福祉。
一、徵稿面向:
- 疫情面向:疫苗、檢疫、感染預防、遠距醫療、科技防疫、人權保障、風險管理等
- 孤獨面向:隔離、封城、社交、心理、失業、生離死別等
- 對話面向:衛生、民主、法律、治理、防疫、環境、經濟、財政、交通、教育、研究取向與方法等
- 生命經驗面向:臨床、倫理、隱私、文化慣習、宗教等
二、徵稿類型:
- 原創性研究論文:包含研究問題、方法與發現等一般論文的必要內容。
- 臨床或實務案例討論:描述、分析臨床或實務案例,不一定需要借助理論或已成型的研究方法,主要著重於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以提出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議題或提問。討論內容可能涵蓋但不侷限於以下面向:
三、投稿形式:
- 個人投稿
- 議題小組(panel)投稿:3至5人(含可能之與談人)
四、註冊費用:
- 學會會員:免費(繳交年費者)
- 一般參與者:2,000 元
- 博士生:1,000 元
- 其他學生:500 元
五、重要日期:
六、年會特別活動介紹:
本次年會同時安排兩場團體工作坊,歡迎有興趣者參加。透過團體中的切身體驗,產生對個人與社會間,或個人與外在世界之間關係的重新理解。兩場工作坊與帶領者簡介如下:
心理劇工作坊
「應用心理劇多重視角於社會現象之探討」工作坊
簡介:
J.L. Moreno結合戲劇與行動等元素,探討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互動對於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透過多重視角的切換與整合,促進個人心理發展(心理劇)及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反思(社會劇)。導演藉由心理劇的角色交換及鏡觀等技術,擴充團體成員對於不同角度的探索與覺察,從凝視主角(我視角)、輔角(你視角)、及觀眾(他視角)等觀點,同理人際互動現象的複雜樣貌,並透過觀點的擴充與混雜,體現人性的關懷與療癒。
本工作坊將帶領團體體驗如何應用心理劇相關技術,探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認識心理劇如何用於社會現象的理解與討論。藉由團體暖身活動,逐步發展團體的熟悉度與安全感,探索團體當下關注的主題;接著透過設景、選角及即興演出等行動化方式,搭配心理劇的角色交換與鏡觀等技術,逐步擴充多重視角對於社會現象的理解與感受;最後回到團體間的分享與討論,增加對於行動過程中經驗的同理。透過演練過程,協助團體成員體驗視角擴充的經驗,探討心理劇與社會科學研究結合的可能性。
帶領者簡介: 希雅特・烏洛(精神科醫師)
希雅特・烏洛醫師於考取精神科專科醫師後,先後完成人類學碩士及榮格分析心理學研究碩士,研究主題分別探討心理劇的同理心現象跟殖民歷史經驗造成的文化情結現象。他從住院醫師時期研習心理治療,其個別心理治療採榮格取向及沙箱遊戲治療為主,團體治療則以心理劇為主。曾擔任台灣心理劇學會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現被選任為美國心理劇、社會計量暨團體心理治療考核會委員。目前為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負責醫師。
催眠治療工作坊
「催眠治療」工作坊
──發展內在自我關係與和外在世界關係的原理與學習方法
簡介:
催眠長久以來,持續影響人類世界的文化、方向、以及可能性。人們也往往在催眠當中,受影響而不自知,而不是自己的主人。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是催眠治療的轉折者,他將原本的催眠治療,從直接催眠治療,拓展至間接催眠治療,而將運用的範疇大幅擴展。他的治療中,有至少9成以上,並未作正式的催眠引導。而他最常跟個案說的一句話則是:已經夠好了。我們自我價值的建構,一直是來自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的經驗式反饋。這是一種廣義的催眠。然而,這樣的經驗反饋系統,卻常常陷入一個不完整的、自我封殺的惡性循環,而失去了正向連結與成長的能力。秩序與創意,謹慎與冒險,謙虛與驕傲,都形成了衝突的內在戰爭。而顯現在外的,則是人與人之間,更困難互相理解與認同的新仇舊恨。
本工作坊將運用團體歷程,帶領團體成員逐步相熟認識,並發展新的角度與經驗來重新看待催眠,從內而外,以及成員的互動當中,協助參與者探索催眠如何運用來幫助自己,以及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優雅自在的放下或轉化原本可能不再有幫助(甚至有害)的催眠,並能建構適合自己的自我催眠。
帶領者簡介:孫柏鈞(精神科醫師)
孫柏鈞醫師於心理治療領域耕耘持續18年至今,專精艾瑞克森催眠治療與薩提爾模式。專業領域的前10年,孫醫師專注在艾瑞克森催眠治療上,並曾擔任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的理事長。在後來的8年間,孫醫師進一步加入了薩提爾模式的學習,每年親赴加拿大和一群朋友相聚,一起組成了Satori
Group。薩提爾模式的經驗與學習,回過頭來,更開拓了孫醫師在催眠治療的視野與運用,從自身內在的自在,帶領個案變得自在,而那不再只是原本的間接催眠,而是一種自然的共振,是陪伴,卻也是帶領。孫醫師目前於高雄主持希望心靈診所,並擔任希望心靈診所心理治療團隊的總督導,致力於協助台灣社會發展推廣真正有效的心理治療。